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13 10:14
□ 牛海峰
晚飯后閑來無事,驅車來到東明湖公園。映入眼簾的是,燈火初上,人聲鼎沸,偌大的東明湖湖面如鏡,倒映著岸邊的霓虹,波光粼粼處,竟分不清是燈是星。暮色像一塊浸了墨的棉布,慢悠悠漫過東明湖的堤岸。蟬鳴還在樹梢上盤旋,湖岸邊的路燈已經次第亮起,暖黃的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,像撒了一把碎金——這便是東明湖公園的夏夜,魯西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,正用它的靜謐與熱鬧,訴說著一座小城的過去與現在。
記憶里的東明湖,是裹著一層土黃色的。20世紀八九十年代,湖邊還是土路,雨天泥濘不堪,晴天則揚起嗆人的塵土。那時的湖面小而淺,岸邊堆著雜七雜八的廢料,只有幾個老漁翁守著破舊的木船,在落日余暉里撒下稀疏的網。孩子們最愛在湖灘上追逐打鬧,抓起一把帶著水草氣息的泥,涂得滿臉都是,笑聲比現在的廣場舞音樂還要響亮。誰也想不到,這片承載著東明人童年記憶的水域,會在幾十年后,蛻變成如今的模樣。
沿著新鋪的柏油路走進公園,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飛騎將軍單雄信的雕塑。這位隋末唐初的猛將,身披鎧甲,跨著駿馬,眉宇間的剛毅仿佛能穿透千年時光。雕塑高大威猛,底座上鐫刻著他的生平。晚風拂過,總能聽見老人給孩子講述“二賢莊”的故事。這尊雕塑不僅是歷史的注腳,更是東明人精神的圖騰——仗義、勇武、堅韌,恰如這片土地上的人們。
繞過雕塑,便是寬闊的東明湖。湖面比記憶里開闊了數倍,岸邊用青石壘砌,整齊的欄桿上爬滿了牽牛花。晚風掠過水面,帶著濕潤的涼意,吹散了白日的燥熱。遠處的七孔橋橫跨湖面,七個拱形橋洞在燈光下像七輪滿月,橋身的霓虹燈變幻著色彩,倒映在水里,成了一條流動的彩虹。常有情侶倚在橋欄上低語,看湖面上的游船劃過,留下一道細碎的銀波。
離橋不遠的地方,幾尊“賣西瓜”的雕像憨態可掬。赤膊的老漢推著獨輪車,車上堆著圓滾滾的西瓜,旁邊的小孩踮著腳,伸手想去夠最上面的那個。西瓜雕像連瓜皮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。這組雕像總讓人生出親切感——魯西南的夏天,最難忘的就是村口的西瓜攤,切開的瓜瓤紅得透亮,甜絲絲的汁水順著嘴角流,是獨屬于故鄉的味道。如今,它們成了公園的“網紅打卡點”,孩子們圍著雕像玩耍,年輕人舉著手機拍照,老人們則在一旁念叨:“這才是咱東明的夏天嘛。”
往公園深處走,三層高的龍山塔矗立在綠樹叢中。塔身青磚黛瓦,飛檐翹角,透著古樸的氣韻。塔下的單雄信文化廣場總是最熱鬧的地方。石階上坐滿了歇腳的人,有拿著蒲扇嘮嗑的老人,有追逐嬉戲的孩子,還有捧著書本默讀的學生。龍山塔成了公園的“制高點”,登上頂層,能俯瞰整個東明湖的夜景:湖面如鏡,岸邊燈火如星,遠處的高樓大廈勾勒出小城的輪廓,新舊交融,別有一番韻味。
夜色漸濃,公園的熱鬧才剛剛開始。廣場舞的音樂在湖邊響起,幾十位大媽穿著統一的服裝,踩著節拍舞動,臉上的笑容比燈光還亮。不遠處,幾個網紅支起了直播架,對著手機鏡頭介紹“東明湖的夏夜”,身后的七孔橋和龍山塔成了最好的背景板,彈幕里滿是“想去東明看看”的留言。小攤小販們也支起了攤子,糖畫、風車、小泥人……各種小工藝品擺了一地。孩子們拉著大人的手,眼睛瞪得溜圓。賣冰粉的阿姨手腳麻利,紅糖、山楂、葡萄干往碗里一拌,遞過來就是一碗透心涼的清爽。
走在人群里,聽著此起彼伏的笑語,看著燈火闌珊處的人間煙火,心里總會涌起一股暖意。這幾年,東明縣大力發展民生經濟,修路、建公園、興產業,城市面貌日新月異,卻沒有丟掉骨子里的質樸。單雄信的雕塑守著歷史,賣西瓜的雕像連著鄉愁,七孔橋和道館塔則見證著新的變化,就像東明人常說的“日子過好了,根不能丟”。
夜深了,湖面的風更涼了些。但湖邊依然有人不愿離去。一對老夫妻坐在長椅上,老先生給老太太扇著扇子,兩人望著湖面,一言不發,卻自有歲月靜好的默契。這大概就是東明湖夏夜最美的風景——沒有喧囂的張揚,只有浸潤在煙火里的安穩,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、民生改善的生動注腳,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幸福感。
湖水輕輕拍打著岸邊,像在低聲哼唱一首關于故鄉的歌謠。夜色中的東明湖,既有古老遺址的沉靜,又有現代公園的活力,它映照著魯西南大地上那片越來越紅火的日子。